探秘古村落 共享“哑巴节”
时间:2019-01-04 来源:七彩云南 作者: 我要纠错
小编从百度百科中找到全国共有54个村起名“大营村”,云南就有26个,占了近一半,但细说起来还是咱祥云的大营村最有名、最有特色。不信吗?那就让小编带你一起来探秘吧。
(中国传统村落——大营村)
大营村隶属祥云县禾甸镇,地处禾甸镇东边,距禾甸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距县城42公里。东邻东山乡,南邻东山乡,西邻禾甸镇,北邻米甸镇。辖大营、坝窑、稗子田、小甲、汤家、依江、独木桥箐、新开田、李子箐、世伯么、独家村、七宣、河西、阿地密、大甲等17个村民小组。全村有汉、白、彝、苗、傈僳五个世居民族,民族文化底蕴浓厚。 2013年8月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通知公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祥云县禾甸镇大营村就在其中。如果这都说明不了什么,那小编就跟你细细品味她的文化底蕴吧。要数她最具魅力、最具特色的地方,就不得不自豪地提彝族文化“哑巴节”(措莫得拉节)了。
(盛大的节日拉开帷幕)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在云南大理祥云县禾甸镇大营村委会七宣举办彝族文化“哑巴节”。这个彝族特色民俗节日,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它属于彝族传统祭祀活动,反映着当地人民的祈盼和愿望。通过“跳哑巴”能给当地彝族村民带来风调雨顺,六畜兴旺,能给村民避邪免灾,保清吉平安,也能给当天到七宣游玩的客人带来一年的吉祥,平安和好运。祥云县大营彝族文化“哑巴节”在全国范围内是一个独有的民族节日,或许其它地域也存在类似形式的节日,但大营彝族文化“哑巴节”它具有较多的考证价值。多方面,多类别,多元素,多角度的依据让大营彝族文化“哑巴节”具有较大的民族文化价值。2009年,七宣彝族“哑巴节”被云南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已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哑巴表演)
关于“哑巴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远古时代由于自然灾害,加之兵荒马乱,人们的生活艰难疾苦。寨子里有一个漂亮善良的哑巴姑娘,为了村民的生活,她徒步到寨子外四处乞讨食物和药材。后来,哑巴女孩终于感动了龙王,被龙王相中纳为妃子。以后还为龙王生了很多子女,自己也会说话了。可她还是忘不了生活贫苦的七宣村村民。于是向龙王诚心恳求,允许她在每年正月初八带着子女回村看看,同时还给七宣带去了雨水和药材。七宣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转了,疾病没有了。从此,村民就在每年的正月初八,选出村民装扮成龙王,但装扮者都不讲话,代表对哑女的思念和感激。就这样世代相传,“哑巴节”延续至今。
(姑娘与跳“哑神”传承人)
(摩托车前好梳妆)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一片高亢的祈福声中,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禾甸镇大营七宣村迎来了欢乐的彝族传统节日——“哑巴节”。哑巴节当天,来自祥云县东山、禾甸、米甸各乡镇和来自楚雄州姚安、大姚等地的傈僳族、苗族、白族、汉族群众万余人汇聚七宣村,观看由族人毕摩祭师主持的恭请“大哑巴”仪式。哑巴队伍从村头到村尾经过祭拜神树“三请三唱三起号”将“大哑巴”请到文化节会场。随后,就开始了激情狂欢的哑巴舞和多民族舞蹈表演。他们歌颂今天的幸福安康,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整个活动再现了“哑巴节”来源的历史故事,也把平时农耕劳作的场面用歌舞的形式展现给人们,其实“哑巴节”也告诫人们不能忘记美丽生活与劳动和汗水永远不能分开的道理,更不能忘记给大家带来幸福的祖先。
(彝族毕摩祭师发号施令,指挥祭祀)
(彝族毕摩祭师)
(村民装扮成耕牛,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
“哑巴节”所举行的活动内容及形式:原生态舞蹈:跳哑巴、杵臼舞、神鼓舞、耕牛舞、插秧舞、打跳、葫芦笙舞、左脚舞、慢步舞、刀舞、跳老虎、跳豹子、追麂子、花鼓、四弦、跳笙、跳歌、羊皮舞、羊皮鼓、耍刀、披毡舞、老人舞等。舞蹈多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形式多姿多彩,亦有反映当代生活的,其总特点是脚部动作复杂,手部动作较少。舞蹈活动与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密不可分。原生态音乐:梅葛、插秧调、绣花调,敬酒、放羊调、跳神歌、赶牛歌等;小调和歌曲有独唱、齐唱、对唱、加合腔;有的无伴奏,有的歌、舞、乐结合一体;有的粗犷奔放,有的委婉轻柔,千曲百意,传唱不衰。原生态器乐:弹拨类有四弦、响篾(口弦)、三弦三类,尤以响篾为独特;吹管乐类有葫芦笙、小竹笛(短笛)、呜嘟勒、小闷笛、唢呐等。竞技活动:斗牛、斗羊、赛马、摔跤、秋千、踏水对等。在淳朴而又神秘的“哑巴节”里有豁达的自然风光,美妙的彝家调,彝族热情的美酒,还有令人震撼的舞姿,这些无一不体现彝族人民的豪放和自由,奔放与粗犷,更体现彝族人民对客人的大方热情。
(哑巴节活动现场“龙王”手执法器为村民祈福)
(彝家孩子脸上涂满彩画)
(巡游队伍所到之处引发围观)
如果您还觉得意犹未尽,那就欢迎您亲自到大营来,只要您到大营彝家山寨,这里的人民都会用最火热的激情欢迎您,招待您。
标签: